9月4日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系列考古成果
其中
该院在2023年发掘的一座墓葬
为北魏中后期高等级墓葬
但规格与墓主身份并不相符
史书中也并无此人记载
他是谁?
2023年4月至8月,为配合机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市泾阳县高庄镇马家堡村北发掘了北魏刺史孙定仁墓。
墓葬正射影图该墓形制保存较好,且纪年明确、出土器物丰富、志文内容详实,是西安周边近年来发现的规格较高的北魏纪年纪名墓。
01
展开剩余87%北魏中后期高等级墓葬
这处墓葬坐北朝南,为带有长斜坡墓道的穹窿顶砖室墓,总长约42米,由墓道、封门、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
穹隆顶墓室外部结构其墓室主室系在土圹内砌筑的穹窿顶砖室,平面呈弧边方形,面积约35平方米,顶部高约6米,四壁及顶部用条砖砌筑,共61层,四角自下而上用碎砖填塞,向上内收聚成穹窿顶。
从墓葬形制来看,该墓继承了北魏洛阳时代高等级墓葬流行形制——长斜坡墓道、弧边方形砖室。根据墓道长度和墓室面积,考古专家认为该墓葬属于北魏中后期高等级墓葬。
考古发掘现场但根据墓葬出土墓志可知,墓主孙定仁生前任豳州刺史,死后赠秦州刺史,其身份与墓葬规格并不相符,这种情况应该与当时北魏末年王室衰微、等级礼制衰败的社会现状有关。
这一时期,正处于社会变革期,是北魏末年向西魏过渡的关键阶段,因而该墓具有重要的“标型”意义,为研究社会变革与丧葬制度与文化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墓道北侧封门02
孙定仁其人
出土墓志为青石质,阴刻楷书共23行413字,字迹较清晰。根据墓葬中出土墓志志文,考古专家最终确定墓主为北魏豳州刺史孙定仁。
孙定仁,史书无载,其出身官宦,以门第入仕,祖、父皆历任于王朝中枢与地方重镇,亦于史无征。豳州,治所在赵兴郡城,即今甘肃宁县,因古豳国城得名。其地理位置主要有“晋南说”“北豳说”和“南豳说”,志文赞辞中“蕃屏周豳”体现了北魏时期以今甘肃宁县为“周”的认识,成为支持“北豳说”的又一例证。
墓志拓本
孙定仁曾参与北魏末期镇压河北起义和关陇起义的重大事件,在这两次北魏末期的战争中立下军功并得到了加官进爵的机会。结合志文,考古专家认为孙定仁极有可能与当时领导北魏军队镇压义军的尔朱荣、尔朱天光、贺拔岳等人过从甚密。因而他的死亡也可能与太昌元年尔朱天光率兵自关中东出洛阳、侯莫陈悦和贺拔岳袭取长安等事件密切相关。
据志文记载,孙定仁“薨于北地之东军”,北地指雍州北地郡,今陕西富平一带。因而可推测出,孙定仁很可能是在袭取长安的交战中“一朝辍辔,殒身中野”,其薨逝的北地郡也应属交战地点之一。
考古发掘现场孙定仁亡于征战途中,终年41岁,葬于长安,死后赠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秦州刺史。墓志所载的墓主生平、履宦和战争等内容,丰富了史书中关于这一时期的历史记载,且有助于深入探索北魏末期皇室衰微、权臣弄政的复杂政治局面。
03
功能各异的陶俑
自孙定仁墓中出土墓志、陶俑及鼓、碗、壶、灯、灶、仓、井、踏碓等文物,共164件(组),皆出于墓室主室。其中墓志位于墓室东南部,俑群集中出土于墓室中部和南部,明器主要出土于墓室中部。
出土陶俑采取前半模,后背抹平的制作方式,这是北魏晚期开创的典型风格特征。
墓室南壁出土陶俑墓中出土男女陶立俑共132件,均为单范模制,实心平背,烧成后施以彩绘,可分为小冠俑、风帽俑、高髻俑、双髻俑等4种类型。
出土陶马、羊、狗、鸡等各类动物俑共12件,此外还出土14件(组)陶制模型。
小冠俑
陶羊考古专家根据出土陶俑的随葬位置及相邻关系推测,这些陶俑应当具有不同功能。
如墓室东西两壁及南壁靠墙立置的小冠俑周围散落着陶鼓,这些小冠俑可能承担侍仆舞乐的角色;墓室西部与陶马、牛车放置在一起的小冠俑、风帽俑,可能归属于出行仪仗组;环绕着陶灶放置的高髻俑,以及陶灶、陶仓、陶井、陶磨、踏碓等模型器周围的双髻俑和小冠俑,则可能承担着庖厨的功能。
风帽俑
双髻俑
高髻俑
牛车
陶马
来源:文物陕西(采编:段杨 图片: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发布于:广东省盈股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